来源:正大期货 2024-07-11 07:58
克日,特斯拉股价开启了一轮“凶猛反弹”。7月*周,特斯拉股价累计涨幅超27%,7月5日的收盘价为251.55美元,只花了一周的时间,特斯拉就抹平了上半年的所有跌幅。
对于特斯拉突如其来的“狂飙”,不少业内人士以为与其二季度的交付数据有关。今年二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超44.4万辆电动车,环比增进14.7%,优于华尔街机构预期的43.8万辆。
不外,虽然特斯拉二季度的交付数据不错,但仍然比去年同期的46.6辆少了。以是,交付数目并不是推动特斯拉股价狂飙的*因素,在人工智能、储能营业方面的“新故事”,可能才是特斯拉的“市值光环”。
业内人士指出,投资机构最先意识到特斯拉可能是美股市场上最被低估的“AI投资标的”,有剖析团队估算,特斯拉全自动驾驶(FSD)营业估值或高达1万亿美元,跨越了特斯拉8000亿美元左右的市值。
今年4月,随着马斯克访华一同而来的,另有FSD即将入华的新闻,也是往后时最先,特斯拉的股价就最先连续修复,海内新能源车企的智能驾驶营业也迎来起劲调整,特斯拉这条“鲶鱼”,已经最先搅动海内的智驾市场了。
特斯拉引发“鲶鱼效应”,“端到端”一夜崛起
今年1月,特斯拉正式向通俗车主推送了最新版本的全自动驾驶FSD Beta V12,这一版本在2023年就已经宣布了内测版,并被业内人士称为是自动驾驶的“里程碑时刻”。
从手艺层面上来看,特斯拉FSD V12与当前车企通用的智驾方案,在实现路径上有着本质的区别。FSD V12接纳的是“端到端”手艺蹊径,只需输入原始数据就能直接输出最终效果的AI模子,可以通过考察和模拟人类驾驶行为来优化驾驶决议,反映速率更快。
而传统的智驾方案通常是将感知、决媾和控制分为自力的模块,每个模块专注于解决特定的问题,再依赖人工编程凭证差异场景提前界说规则,让智能驾驶基于规则来执行。
传统智驾方案的利益是模块化的处置简化了系统开发的难度,利于问题回溯与研发迭代;但瑕玷是基于人工设想的规则难以笼罩蹊径驾驶的边缘场景,难以应对都会蹊径上的突发情形,导致使用体验不如预期。
此外,为了应对这些异常少见,却又不能缺少的边缘场景,一家企业可能需要数千个工程师,将90%的精神破费于编写corner case的代码上,这也增添了智能驾驶迭代的成本和难度。
但据马斯克示意,FSD接纳“端到端”手艺之后,只需要用3000行代码就能替换原来的30万多万行代码。
因此,作为天下*“端到端”AI自动驾驶模子,FSD V12从降生之初就备受关注,稀奇是在新能源汽车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的当下,消费者已经逐渐对车企卷价钱、卷设置、卷营销等招数“脱敏”,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急需一个“新故事”来刺激消费者的购置欲,而特斯拉FSD就成为了搅动智驾行业的“鲶鱼”。
一直以来,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手艺方面都以自力独行的姿势在生长。相较于海内大多数自动驾驶方案供应商们所选择的激光雷达蹊径,特斯拉从2015年最先自动驾驶研究时,就一直坚持纯视觉自驾方案FSD,马斯克甚至示意,“任何依赖激光雷达的人都注定要失败,昂贵的传感器是不需要的”。
最先的时刻,外界以为马斯克之以是坚持纯视觉蹊径,是由于激光雷达的成本太高,但事实上,随着手艺成熟和规模效应,激光雷达的价钱已从超10万美元降至数百美元。
以是,马斯克坚持纯视觉蹊径的另一缘故原由,则被以为是其对“*性原理”的信仰。马斯克以为既然人类是通过眼睛考察来驾驶汽车的,那么摄像头作为最靠近人类眼睛的传感器,其视觉能力也能够逾越雷达融合方案。
现在来看,外界对FSD V12的反馈普遍不错,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示意,FSD在硅谷和高速显示极好,可以到达很高的分数;英伟达CEO黄仁勋则赞美FSD是现在*进的系统。
因此,随着4月马斯克访华而传来的“FSD即将入华”新闻,也引起了新能源车圈的热门话题。不少车圈人士,比若何小鹏、余承东等均示意支持;但也有人以为,思量到中国较为庞大的路面情形和数据平安,FSD入华生怕另有不少“未知数”。
但在6月中旬,据财新报道,一名靠近上海市政策制订部门的人士称,上海自动驾驶树模区已向特斯拉发放了蹊径测试牌照,FSD可能正在测试。虽然特斯拉中国对此未有回应,但“FSD入华”显然已经成为海内车圈必须直面的竞争因素。
大模子加速“上车”,车企开展军备竞赛
在去年特斯拉宣布了*“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子FSD V12之后,多家新能源车企也最先对旗下的智能驾驶营业举行调整,并纷纷宣布了端到端模子的“上车”设计。
小鹏汽车是海内*宣布量产上车的端到端模子的整车企业,预计在2024年第三季度实现天下局限内的无障碍驾驶。去年,小鹏汽车智驾认真人吴新宙去职后,现在由曾任阿里巴巴达摩院的自动驾驶实验室运营认真人袁婷婷,担任小鹏自动驾驶产物高级总监。
蔚来则单独设立了一个大模子部,专门认真端到端的模子研发。据蔚来自动驾驶副总裁任少卿示意,蔚来已经在结构端到端,预计今年将实现上车量产。
理想虽然在5月对智驾团队的规模举行了缩减,但依然保留了算法研发团队,主要认真无图都会NOA以及端到端智驾的研发。在克日举行的智驾宣布会中,理想宣布了基于端到端模子、VLM视觉语言模子和天下模子的全新自动驾驶手艺架构,并在7月内向用户推送 “天下都能开”的无图NOA。
华为则在今年4月宣布了ADS 3.0端到端架构,并示意将于8月随着享界S9正式上市。据辰韬资源宣布的《2024端到端自动驾驶行业研究讲述》显示,端到端方案上车量产时间预计会泛起在2025年。
蜜雪冰城比打工人更需要1块钱的冰杯
长城汽车则在3月宣布将引入元戎启行作为第二家智能驾驶供应商,元戎将为长城提供端到端的智能驾驶方案,今年设计落地三款车。
车企扎堆“端到端”背后,一方面是它们对智能驾驶应用落地的迫切追求,近年,车圈的同质化竞争趋势已经越来越显著,以是智能驾驶成为各家的必争之地。
但即即是新势力中将智能驾驶做到前线的小鹏,也只是完成了NGP笼罩243座都会的目的,随着“FSD入华”,车企提升智驾能力也将变得加倍迫切,谁能更高效、更低成内陆支持都会NOA,谁就能争先一步与友商拉开差距。
另一方面,在智驾升级的压力之下,各大车企也通过大量实践、试错,逐渐熟悉到“端对端”是提升智能能力的“有用解法”,在自动驾驶领域,端到端大模子将能带来加倍突出的算法能力跃升。
但端到端对自动驾驶来说,可能是“有用解法”,但却纷歧定是“*解法”。马斯克曾发文示意,特斯拉今年将在综合训练和推理人工智能方面(主要用于汽车)投入约100亿美元,任何公司若是不能到达这一水平的支出,且不能高效地举行支出,就无法竞争。
这实在也展现了端到端模子背后的三大棘手问题:高质量数据、算力和算法。首先,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大量的高质量训练数据,但网络、标注和维护这些数据也成为了一项挑战。
好比马斯克就曾在自传中提到,特斯拉全球200万台车天天可网络1600亿帧的驾驶视频,但绝大多数视频都是无用的。毫末智行数据智能科学家贺翔曾示意,数据占端到端自动驾驶开发成本的80%。
另外,要未来自于差其余传感器、装备和环境的数据用于自动驾驶的训练和应用,就需要举行准确的数据对齐,这不仅需要先进的算法和手艺支持,还需要对这个领域有深入明白。
最后,算力问题也是攻克端到端方案的必由之路,就连马斯克都曾埋怨FSD的*限制因素是算力,若是以上述其提到的百亿元作为“算力门槛”,即便不思量海内主机厂和智驾厂商能否购置到足够多的高算力GPU,光研发用度就已经拦下了不少车企。
以是,端到端模子看似是智能驾驶的“*解”,但却是“简约不简朴”。而且,当前业内对“端对端”的看法也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界说。
据辰韬资源研报显示,自动驾驶架构的演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划分是感知端到端;决议设计模子化;模块化端到端;单一模子端到端。
最后阶段的“端到端”将不再有感知、决议设计等功效的明确划分,而是真正像人脑一样思索。但现在大部门车企的端到端模子仍停留在*、第二阶段,但无论处于哪一阶段,厂商都喜欢往自己身上贴上“端到端”标签,这也是“端到端”被以为难免掺杂水分的缘故原由。
“车路云”重磅登场,智能驾驶的另一起径
以是,在成本、手艺、数据量等限制之下,那些未曾提前结构智能驾驶的车企,想要从零最先构建端到端模子,也险些是“不能能的义务”。
但据中信证券研报展望,到2026年,高速NOA/都会NOA的自动驾驶渗透率预计将到达20%,端到端模子的生长将催化各级别自动驾驶功效渗透率大幅提升。这是否意味着,落伍的车企将再无追赶的可能?
有趣的是,此前一位耐久关注特斯拉的博主发文示意,特斯拉把此前删除的30万行代码又悄悄地放了回去。虽然这一新闻并没有获得特斯拉的证实,也不能就此说明特斯拉是否又重新回到规则算法手艺蹊径,但至少可以给行业一个启发,走向终点的不会只有一条捷径。
小马智行副总裁李衡宇曾示意,完全自动驾驶不太可能是单一的方式,一定是夹杂的,什么方式能到达完全自动驾驶的平安性是人驾驶的10倍,我们就用什么样的方式。现在来看,将规则算法和端到端大模子等手艺和方案举行融合,可能也是解决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在去年被相关部门提出的“车路云一体化”看法,不仅是最近的热门政策,也成为了促成自动驾驶的另外一条手艺蹊径。
业内人士以为,FSD的生长始终受制于端到端模子的进化成效和车端盘算能力。而且,平安长尾问题始终是制约高级别自动驾驶落地的主要因素之一,纵然解决了90%的问题,但剩余的10%却需要投入百倍的精神才气攻克。因此,车路云一体化作为平安系数更高的另一条路被放到前台,其要害是人、车、路、云,对应的是交通介入者、车载终端、路侧设施和云盘算的融合与联动。
但“车路云一体化”与“端到端模子”之间,并不是同维竞争的关系,若是说单车智能是“点”,车路协同则是“面”,不管用什么方式,能提升智能水平就是好方式,而“点面连系”也成为了更适合海内路况的另一个可能。
现在,华为已经宣布将在下半年推出车路云新产物,再加上背靠华为云的华为ADS,这也成为了尚未“上车”智能驾驶车企的另一种选择,光2024年,就约有10多款车将搭载华为ADS。
固然,无论是特斯拉将代码悄悄补上后的“规则算法 端到端”融合智驾方案,照样以“蔚小理”为代表的自研智驾方案;或者是以华为为代表的智驾赋能平台,甚至未来也许会泛起“车路云”与智能驾驶的更深度融合,只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端对端模子虽然热门,却并纷歧定适合所有车企。
有智驾从业者指出,从通俗架构切换到端到端手艺的成本异常高,链路也异常长,今年年底估量只有10%的功效切换到端到端。
这也是智能驾驶手艺迭代历程中必须履历的问题,思量到我们离完全自动驾驶另有不少距离,在此之前,若是车企或智驾厂商押注单一手艺蹊径,都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车圈虽然盛行流量大战,但终归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的。
————正大国际期货金融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