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大期货 2022-04-08 10:34
在履历2月份股价的暴跌(一度跌超15%)之后,市面上有种种抄底美团的声音。不久前美团宣布了2021年业绩通告,美团年内亏损235.36亿元,经调整后亏损净额155.7亿元。
因此,美团也在改变,战略也最先转向——由「Food Platform」升级为「零售 科技」。剑指零售大蛋糕。
研究一家公司的未来,我们要关注主业远景与护城河之外,更要看它现在正在做什么?要往什么偏向走。
美团主业外卖营业是异常稳固的,但问题是外卖的钱已没那么好赚,去年美团为平台骑手支付的成本高达682亿元,背后是美团一单外卖净亏一块钱的心酸事实。
由于叠加的骑手福祉问题需要美团解决,其主业的想象空间已经缩短了,美团亟待找到第二增进曲线。从美团的探索来看:
美团的新营业线主要有三个偏向:
其一是继续加码社区团购营业,焦点是美团优选。其二是美团买菜——主打前置仓1小时达生鲜电商。
其三是美团电商 闪购,前者切入天猫拼多多的要地,后者主取消费者对超市便利、生鲜果蔬、数码产物等品类的即时性配送需求。
这三个新领域都是需要连续烧钱且短期看不到盈利终局的战争,美团还得继续砸钱探索,探索的效果若何,能不能盈利,变数很大。
美团买菜,前置仓模式该怎么走?
先看前置仓。所谓前置仓,顾名思义就是将商品的客栈前置,选择在靠近住民区的位置,借此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总部中央大仓只需要给这些“前置仓”举行供货,通过砍掉中央环节来降低消耗。
有人注重到,主打前置仓模式的逐日优鲜与叮咚买菜,“快”的故事失灵了,社交平台四处是“上海买菜难”的声音。美团买菜反而被上海住民顶上了热搜。有网友也在示意“谢谢美团买菜捡漏救了我。”
只管云云,当前美团的前置仓故事并欠好讲。
凭证《晚点 LatePost》报道,2021 年,美团买菜曾将前置仓数目从 200 个增至跨越 400 个。美团买菜对前置仓的谋划目的一直是追求盈利,部门数据差、 UE(Unit Economics,单元经济模子)不及预期的仓会被优化调整。2020 年,武汉区域的多数前置仓已经关停,后被社区团购营业 “美团优选” 替换。
此外,美团前置仓已经暂缓苏州开城设计。接下来怎么走,稳妥的做法可能是暂停扩张,先看逐日优鲜与叮咚买菜在前面探路,能否试探出一条新的盈利路径,美团再跟上优化自己商业模式。
叮咚买菜是生鲜即配领域前置仓模式的典型玩家,住手2021年12月31日,叮咚买菜的前置仓数目约1400个,面积约50万平方米;租赁了约60个都会分选中央,面积跨越40万平方米。
不久前叮咚买菜北京三元站点的前置仓内被曝出存在死鱼冒充活鱼、替换过时食物的生产标签以及存在消毒不到位等问题。这导致其股价大跌。
由于疫情下生鲜电商平台需求被再次叫醒,耐久低迷的叮咚买菜与逐日优鲜也迎来一波股价大涨,4月6日,叮咚买菜股价上涨46%;逐日优鲜股价上涨14%。
但特殊期的需求上涨无法掩饰两大头部玩家在疫情下的运力短板与消费者体验问题,从耐久来看,若何跨过盈利这道坎,是头部前置仓玩家头疼的问题。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的3年间,叮咚买菜的净亏损划分为18.73亿元、31.77亿元、64.29亿元,累计亏损总额高达115亿元。亏损正在扩大。
从现在来看,低毛利、高消耗的生鲜品类,面临的是需要花钱买时间的应急类消费者或者疫情特殊期的消费者需求,已往前置仓靠津贴优惠,引入的是廉价消费者。这让消费者的复购率存在不确定性与不稳固性。
从生长情形来看,低毛利高消耗的生鲜品类难以支持高成本强竞争的前置仓,为了获得更多用户和订单,前置仓还要增添仓的数目完成麋集布点,这种重资产模式,密度越高,仓储租金、人力人为等方面的开销越大。
前置仓同城配送,需要一个个都会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都会差异,地段差异,消费者收入水平差异,又面临着种种差其余营收情形。
在现在烧钱模式越来越难以获得资源市场认可的情形下,线下重资产模式实在需要思量降低成本投入,实在更好的设施是与前置仓商家互助,降低运营成本。然则从今天各家的投入现状来看,已经不现实了。
对于美团来说,最忧心的不是否能耗死竞争对手,而是叮咚买菜等玩家在证实前置仓是一个无法跑通盈利的商业模式。
固然,也有声音以为,叮咚买菜与逐日优鲜有可能在今年实现盈利,能不能盈利也决议了美团在前置仓与竞争对手连续砸钱比拼,是否值得。
而当前美团还在连续重兵投入社区团购,但社区团购也与前置仓模式形成左右互搏的竞争关系。
社区团购骑虎难下
对于美团来说,社区团购已经是Top 2的营业,然则作为一项烧钱营业,美团面临两项不确定性:
其一是社区团购从昔时火热的状态到现在逃的逃,散的散,京东的京喜拼拼,背靠阿里的十荟团,都曾是电商巨头在社区团购赛道的主要落子,但随着整个行业缩短,也不得不停臂自保。
从营收结构上看,已往一年,美团在社区团购营业上的砸钱绝不手软。近一年的时间,美团优选在2021年完成了约1200 亿元 GMV,价值是谋划亏损扩大。
数据显示,2021年整年,包罗社区团购在内的新营业及其他分部的收入同比增进84.4%至503亿元。新营业及其他分部的谋划亏损由2020年的109亿元扩大至2021年的384亿元,谋划亏损率同比扩大36.6%。
新营业的大幅亏损,直接导致了美团整年财报“增收不增利”。
因此,到底是美团拼多多砸钱耗死了对手,照样社区团购这项营业逻辑自己不确立,现在还不能定论,但后者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
其二,在今天,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的大规模津贴也已暂停。现在社区团购就剩美团和拼多多两家掰手腕。美团当前面临的问题是:
社区团购烧钱的上限在那里,盈利的预期时间点另有多久?单元成本对比拼多多已经没有优势的情形下,美团是否另有足够的弹药?
事实,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资源市场融资的难度比以往更大。
社区团购是一个体量伟大的市场,美团和拼多多也许率还要在这一赛道重金豪赌。
但相对来看,社区团购低客单价、性价比商品与拼多多的用户调性是相似的,以拼多多的用户体量,美团是也许率无法耗死对手。
虽然现在美团做到了社区团购的头部水平,然则他的价值是比对手险些多烧了一倍的钱,其标品价钱基本比对手高。
据券商数据,美团优选的亏损率要远高于市占率、单量相近的多多买菜。多多买菜去年突然由于政策指导的缘故原由踩了急刹车,以至于去年拼多多亏损相对较少,利润还到达了69亿元。
这意味着拼多多对于美团来说,是一个难缠的对手,而且拼多多走得更稳健。
另一方面,社区团购实在也与前置仓模式发生了竞争。
社区团购也可以看成是家门口的前置仓——这种家门口的超市提货点既能零售,也有前置仓提货和配送功效,同时能生长一部门对质量要求不那么高的生鲜,社区团购也能抢夺前置仓津贴来的价钱敏感型用户,然后用这种规模经济引流。
美团的社区团购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况,竞争对手很壮大,烧钱不能停,同时社区团购营业也与前置仓营业发生左右互搏的困局。
美团电商还能烧多久的钱?
电商零售营业是美团今年的主要发力偏向——“团好货”在去年升级为“美团好货”之后,今年更名为“美团电商”。美团战略升级为“零售 科技”,零售主要性优先意味异常显著。
一直以来,美团的众多营业都有电商的影子。无论是30分钟送货上门的“美团买菜”,1小时左右配送的“美团闪购”,越日提的“美团优选”,实在都能看成是电商营业。
从美团的新结构来看,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美团闪购走即时实物电商的路子,包罗小米、苹果、三星在内的众多数码品牌已陆续与美团闪购杀青互助。将原本大量线下直营或经销商门店,接入美团的配送系统。
一方面,美团线上电商更像是拼多多 天猫 京东的综合版,也就是说,美团线上电商要去巨头的主场用巨头已经走过的路子去血拼电商。
整体上,美团要借助用户对美团APP的使用频率,来培育用户在美团这个入口购物的习惯。
美团闪购营业上已经切入线下实物——数码品类的战场,同城电商市场异常重大,也有一定想象力,但由于投入的人力与配送资源大,今年也许率依然是连续烧钱。
在美团线上电商营业上走的是原有巨头走过的路,无论是产物品类、价钱、质量、配送都没有优势,疫情下的消费者是精明的,且对价钱敏感,因此,美团线上电商也是一个需要连续烧钱却看不到盈利远景的营业。
现在问题的要害是,美团另有若干钱可以烧?
美团2021年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到达了407亿元,同比2020年大增94.74%。美团到店、旅店及旅游营业一年是141亿元的净利润,这险些都被美团优选、闪购等在内的美团新营业的亏损(2021年谋划亏损384亿元)稀释掉了。
在当前互联网已经进入隆冬,美团新营业偏向险些都是烧钱的营业,但今年资源市场融资的难度越来越大,靠自身输血,以美团现在的打法,耐久入不足出的预期效果是很显著的。
一旦粮草救济不上,美团电商营业生怕又将陷入鸡肋事态,甚至可能反过来袭击美团的股价,更况且,在主营营业、酒旅与电商营业上,美团还面临抖音的袭击。
现在要看其外卖主业上经优化后是否能释放更多利润,2021年,美团不仅用户数大增1.8亿,每位生意用户年生意笔数也大增27.2%,新增商户200万。
由于反垄断处罚和佣金下调政策已然落地,利空已经出的差不多了,但由于外卖小哥的福祉问题依然是悬在美团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加之外卖营业上有饿了么连续缠斗,要大幅提升营收也不现实。
总结来看,现在美团的DAU增进正在陷入新的瓶颈,外卖营业也很难开拓外洋市场,只能向社区团购、电商等营业线去纵深挖掘用户的商业价值。
但问题是,美团多条需要烧钱的战线都是短期看不到终局与盈利,后续资金链压力可能会不停在各个营业线之间传导,盈利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因此,从现在的情形来看,美团最坏的时刻远远还没到来,若是接下来美团由于无钱可烧不得已缩短营业,大幅砍掉不盈利的项目之时,彼时可能才会迎来真正的抄底时机。
百度、钛媒体、虎嗅、36氪、头条、腾讯、搜狐、汹涌、雪球等40多个专栏作者
————正大国际期货金融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