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大期货 2020-09-15 18:45
正大期货网9月15日报道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9月13日揭晓署名拉纳·富鲁哈尔的题为《下一场次贷危急可能发生在粮食领域》的文章称,新冠疫情或致粮价上涨,引爆粮食危急。内容摘编如下:
在新冠疫情造成的所有问题中,最引人注目的三个问题是,粮食不安全、小企业消亡和资产市场动荡。
由于金融领域的重大意外转变,以上情形可能变得更糟。大型银行包罗荷兰银行、荷兰商业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要么退出大宗商品商业融资,要么缩减融资规模。这将导致一些农民、农产物生产商和经销商、食物连锁店和其他中小型企业泛起资金缺口,而他们都是全球粮食供应链的主要组成部分。
美国马里兰大学凯里法学院教授、曾任美国商品期货买卖委员会买卖与市场主管的迈克尔·格林伯格说,这个问题就像金融市场外面下的一座伟大冰山,我们还看不到它,但正在朝它前进。
他忧郁,若是二三线农业企业——它们的运输或制造等营业都依赖上述融资,并通过这些融资对冲这一动荡的行业的价钱风险——无法获得资金或被迫以更高的利息向影子银行贷款,那么粮价就可能飙升。他指出,我们还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看到,企业集中水平提高,市场风险增添。
格林伯格说:“每个商业生产商都必须通过购置期货合约来对冲风险。”他指出,农作物莳植周期需要数月,在此期间,价钱可能猛烈颠簸。为了对冲风险,它们可能需要短期商业融资。
外媒:必争之地!中国成全球植物肉企业“战场”
美国植物肉企业“不可能食品”公司10日说,它正等待监管部门批准其进入中国市场,而“超越肉类”公司等竞争对手已在推进在华建立生产基地的计划。(@参考消息)
若是银行只愿意向大企业和知名企业提供贷款,那么中小生产商将被迫向影子银行追求辅助,这种做法已经很普遍。再加上此类买卖因没有单一的整理所而缺乏透明度,放贷者险些不可能知道诸如借款人多次质押统一抵押品的情形。
已经有迹象解释,风险正在迫近。去年春天,新加坡发生了一系列大宗商品买卖丑闻(包罗兴隆商业公司创始人遮盖8亿美元损失的事宜),这不仅反映了普遍存在的敲诈行为,也凸显了大宗商品行业的不透明、高杠杆和颠簸性,已经使其成为大银行谋划营业的一个高风险领域。
鉴于银行已经面临压力,包罗国际律例要求更高的资源充足率,再加上新冠大盛行带来新的资金压力,也就难怪许多银行决议退出这一市场,或者仅与大客户做生意。
这又加剧了一个现有趋势:强者更强。早在疫情暴发前,在农业领域就像在许多其他部门一样,已经泛起了这一趋势。但新冠疫情暴露了粮食垄断的懦弱性,在一些区域造成供应过剩,在另一些区域又造成欠缺和价钱上涨。少数大公司控制着肉类包装和粮食生产等领域,又往往只与一类分销商做生意——餐馆,但不是食物店。这无疑作育了一个经济上“高效”的系统,但这一系统却相当懦弱。
很容易想象在今年晚些时候,供应链如再次中止会造成更大的杂乱和粮食不安全。若是大量高杠杆农业企业同时停业,还可能引发市场动荡。
小农户的消亡不仅会对包装、制造和运输等其他行业发生连锁效应,其债务(尤其是若是被打包成高风险的证券化产物)可能会成为更大的市场风险。
至少,鉴于一大批生产商的贷款成本上升,粮价上涨险些已成定局。对于众多已经失业、起劲维持生计的消费者来说,这不是个好消息。
正大期货————正大国际期货金融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