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大期货 2023-05-10 09:38
BBC纪录片《绿色家园》中,出现过人与植物相互依附的智慧:在印度梅加拉亚邦的悬崖峭壁下方,卡西族人会行使柔韧的印度榕树根系,在湍流上「种」桥。
他们把榕树种在河畔,然后通过竹筒牵引着柔韧的根系向河对岸舒展。那些快速生长的根系聚合到一起,在分享营养和资源的同时,形成一股比单独根系加倍坚韧的自然支持。
一座充满生命力的桥就这样筑成了。
在互联网的黄金年月,这样的「桥」曾以大厂校友会、去职社群等「前员工同盟」的形式存在、生长,成为同袍友谊、创业梦想、价值交流的一个通道。阿里系的「前橙会」、腾讯系的「南极圈」、百度系的「百老汇」一度成为投资人疯狂追捧的「观点股」。
不外相比拥有恒久生命力、有「不死树」之称的榕树,大厂去职群的这座「桥」并不稳固。高速转变的互联网行业如统一股湍流,一切组织和个体都不能制止地追随事态升沉。
01、「人人都在谢幕」
「我们现在还在世,只不外活得对照艰难。」南极圈首创人潘国华坦诚得出人意料。很少有人愿意自动认可失败或分享正在履历的某种不如意。但他似乎并不介意这些。
作为腾讯去职员工的自觉组织,南极圈平台上群集了1万多名「老鹅」。
找到老潘,最初是想从大厂与去职员工关系的角度,看组织对人的界说在差异大厂、差异行业的差异生长阶段之间,事实存在哪些反差。在企业文化领域,这是我好奇的命题之一。
LinkedIn团结首创人里德·霍夫曼曾在《同盟:互联网时代的人才转变》一书中说过:一个员工只有感受到他和所在的组织存在着社会交流的时刻,他才会强化跟这个组织的纽带关系。
去职社群应该算得上纽带之一。早年互联网公司都有规模浩荡的去职群、校友会,且在江湖上各成一派;但移动互联网催生的新巨头如美团、字节、滴滴、拼多多,都还没有孵化出与其声量相匹配的前员工组织。
即便体量*的字节——员工数早已跨越10万、HR团队是业内着名的招聘机械,去职员工之间仍只是松散的关联,找不到所谓的组织。美团前员工倒是在2019年建立了「三块钱」,但外部存在感不强。
至于拼多多,在一个强调天职、盛行混名、员工入职约即是「社交失联」的高压企业文化之下,校友会、去职群这种组织是否存在,外界不得而知。
不外深入领会后,我发现,在这种关系毗邻中,时机似乎比企业文化更要害。
好比字节和滴滴都有意效仿BAT,孵化类似的去职员工社群。2022年字节高管还专门与老潘交流前员工社群的运作事宜,滴滴前两年也拉着老潘开过两次电话聚会。但厥后似乎也没了消息。
字节前中层王笑记得,到2022年底他去职时,都没有听说类似去职社群的存在。他只在原团队拉的小群里,与前同事们保持互动,这种联系更多只是基于对小团队事情气氛的一种认同和眷念。
对于上述两家公司来说,彼时都有比通知前员工更为紧迫的待做事项。滴滴在羁系整改中守候上架,字节还在电商、内陆生涯、全球化多条战线接触。
即即是风景一时的BAT去职社群,现在也沉入一个清淡期,没了前几年的活跃。最直观的证据是校友会、社群公号更新频次的转变:
阿里团体官方靠山的「阿里校友会」,把对「102班同砚们」(去职员工代称)的想念停留在了2020年11月26日。最后那篇题为《102班的同砚们,我们想你了!》的文章,阅读跨越2.1万;同样官方靠山的「腾讯校友会」,停更在2021年11月17日,最后一条内容是关于23周年司庆文化衫的预售。
民间性子的阿里「前橙会」,停更在2022年1月17日;「百老汇」最新一篇更新是在2022年10月25日,距今也有半年时间。「南极圈」虽然还在保持更新,但部门内容已经转向行业动态考察。
看得出,无论官方照样员工间的自觉组织,对大厂去职员工群体的照拂都在减退。越来越少的内容分享只是一个缩影。
「我们的时代险些都已往了,人人都在谢幕。」潘国华自嘲现在是躺平模式。
旁人听起来若干会有点感伤和无措。在大厂去职社群最热闹的那几年,南极圈、百老汇、前橙会是VC合资人眼中的「寻宝舆图」,上面充满密密麻麻的待挖金矿;这些社群自身也在通过种种形式,为前同事提供帮扶和链接,像前橙会做了私董会,南极圈则通过商业化运营模式,做了类似美国YC模式的孵化器,并在岑岭时期投出六七十家公司。
但最近,老潘的主要精神酿成帮一些相对资深的前员工推荐事情时机。
对他而言,转变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他有丰裕的时间去消解情绪、更新认知。
无论组织者再怎么不情愿,大厂去职社群的盛衰,终归只是时代的一个注脚。
02、前员工们撑起BAT最早的「互联互通」
2015年1月13日,北京辽宁大厦见证了BAT三家少有的一次「互联互通」。
前橙会组织者寿远、百老汇开办人陈枫、南极圈开办人潘国华以及百度元老王啸、原腾讯SVP吴宵光等四五百人聚到一起,探讨BAT前员工拓宽资源及渠道相助的可能性。
那时三家走出的去职员工,守旧估量跨越10万。对于这些前大厂人的去向,互联网圈曾有一个讥讽:百度出术士,输出CTO对照多;腾讯出谋士,善于做产物;而阿里出战士,长于接触斗狠。若是三大门派团结,或许能碰撞出更亮的火光。
有参会者回忆,作为三家大厂的前员工「代表」,陈枫、寿远、潘国华等人还在现场签署了战略相助协议。人人口中的「枫姐」陈枫,为每家都准备了一份纸面凭证——一个「红本本」。
多年后,许多细节被时间风化成齑粉,「结盟」行动似乎也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希望,但谁人红本本,潘国华保留至今。
着实相比激情壮志的商业「结盟」,大厂去职员工群确立之初的目的更为淳朴——为谈天叙旧找个线上场所。
陈枫2010年建立百老汇的初衷,只是「闲得没事」,想见见老同伙,但人人总约不到一起,爽性就拉一个聚会群。前橙会的泛起是为了人人脱离阿里后,相互还能联系上,「*能经常碰个面儿」。南极圈的前身叫「永远一家人」,不难看出也是一个情绪驱动型社群。
「只有在公司渡过的时光是一个美妙的回忆,人人才愿意脱离后继续联系。」在前腾讯员工、OKAY智慧教育首创人刘希军眼中,去职群是有配合价值观的一群人群集、追求相互认同的园地。
放到更远大的靠山下,大厂去职群的主力大多以公司创业期的老员工为主,由于在BAT生长为巨型互联网企业之前,企业价值观的纯度、对创新的宽容度都是更高的。
南极圈早年尚有个「特权」,那时QQ主管给前同事们搞了个特批——总群入群人数无上限。厥后遇上QQ统一修改产物规则,「特权」这才名存实亡。
三家之中,百老汇着重手艺产物的交流和培训,始终坚持公益和自力属性,拒绝商业投资;前橙会和南极圈则在2014年前后被推到创业浪潮之巅。
风口着实始于2012年移动互联网的勃发,至2015年举国「双创」到达*。
那段时间也是BAT的黄金时代。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上万名员工一夜成为万万富翁;2016年9月5日,腾讯首次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当一个时代性的时机泛起,好像一个结界被打开,会有更多的冒险家、梦想家麋集涌现出来。新的财富流动就这样泛起了。
BAT的前员工们首当其冲。一次前橙会的聚会上,一名风险投资机构的合资人说,从阿里系出来的创业者,公司估值要比其他人多20%以上。亦有阿里高管回忆,他的一个下属,写了一份PPT就拿到了融资。
正是在这个时期, 杭州西溪路的福云咖啡、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3W咖啡,成为阿里系创业者、腾讯系创业者的著名据点。大厂去职社群也成了汇聚资源的线上平台。
「腾讯是一个‘封锁’的互联网公司。创业者对生态外的天下不熟悉,我是一个节点,帮他们对接人。」曾有一名前同事的创业项目急缺流量,老潘牵线给乐信首创人肖文杰——另一名前腾讯人。肖文杰很愉快地准许协助。这个同事的产物顺遂进入到分期乐的平台,获得了求之不得的流量;固然乐信也不亏,相当于多了一个产物服务。
写字楼里的「穷忙族」:加班比互联网更狠,工资比搬砖还低
创业潮来暂且,社群人气一天比一天火。若是老潘某天不看微信,群内未读的谈天纪录险些拉不完。基本看不外来。
那时甚至泛起一个奇葩情景:一些人会出于种种商业诉求,冒充前腾讯员工入群。厥后南极圈不得不增添入群审核——持腾讯校友会补开的电子版去职证实,才气加入社群。今后冒充人数断崖式下跌。
狂热的气氛仍在四处传导。百老汇的2015年会上,组织者通知了16个创投契构,效果现场去了30多家。投资人路演现场变得像集市卖器械一样平常,热闹、随意而杂乱。
南极圈也做过开放式路演。2014年南极圈获得1200万元投资, 其中腾讯团体出资900万元、国金跟投300万元,做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老潘记得,2014年至2015年,创业项目质量很高,加入路演的双方级别也都很高:基本一方是首创人,另一方是红杉、经纬、真格、源码等明星投资机构的合资人。
也许从2016年最先,一些路演项目就没那么靠谱了。与此同时,创业者本人不再直接出头,投资机构代表也从合资人级别降到投资司理,照样刚入行、资历很浅的那种。
「(路演)这个事情最先泛滥了。」老潘以为不太靠谱,作废了路演项目,改做「投资大咖面劈面」,每场约请一个投资机构合资人,与五六个项目合资人深入面谈。
固然作为「前员工同盟」,去职群里从不缺乏情分的流转。某年,一名跳槽到阿里的腾讯前员工,在东南亚遭遇车祸,医疗用度上百万元。闻讯后,在腾讯、阿里两家公司都启动救助流程的同时,前腾讯人、阿里人也都最先了自觉援助。在南极圈公号公布这个新闻后,一堆人用微信、支付宝接力捐钱,此时没人关注公司竞争及产物区隔,最终各方渠道协力筹集了200多万元救助款。
曾有人创业失败了,公司十几号人,没有找到下家。新闻发到社群,很快有人伸手援助,把十几名员工全都接了下来。某个网红性子的创业项目没钱了,迫不及待,群友接力*,愣是把自己帮成了股东。类似的事,险些泛起在每一个大厂去职群。
尚有人遇到怙恃生病,或者老家拆迁家人被打的不平之事,在群里寥寥数语,前同事们或慷慨解囊,或通过流传渠道发声,支持维权。
去职群始于公司和事情的毗邻,但社群的性子又放大了「人」的社会属性,有了江湖的味道。
而毗邻中发生的价值感,曾经是老潘这些社群提议人的自满。
03、大佬的预警
2018年前后,最前瞻的一批互联网人看到,造富的时代快竣事了。
这一年,大天气、微观生态都在凶猛震荡:资源隆冬、互联网巨轮纷纷掉头转向产业互联网……一种让人不安的不确定性若有若无地扩散。
「南极圈」2019年会上,曾李青加入演讲,他从一个另类视角为老同事们作出预警:前几年经济火热的时刻,总有中介打电话问他卖不卖别墅。但今年,他连一个这样的电话都没有接到过。
他语气凝重:现在融资环境很差,想要打工的同砚,若是能转头,就赶忙转头。已经在创业的,那就要赶忙用掉50%的时间去融钱,这个时刻忌破釜沉舟式创业,好比卖房筹钱,都是不理性的。
反映到去职社群里,创业的人显著变少了。这种情形在随后两三年有增无减——羁系政策及疫情打击之下,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主旋律酿成了降本增效。
2022年前9个月,据钛媒体统计,BAT共计净削减了23936名员工。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后,仅字节一家公司,上万名教育营业线员工失去事情。
对于个体而言,从自动去职创业的激情汹涌,到只想保住体面的大厂工牌,前后也就四五年时间。这个时间标尺,同样也丈量着大厂去职群从慎密相连的「桥」缩回到清淡周期的是非。
对于全情投入的人来说,这若干有点残酷。风口之上的时刻,大厂去职群作为一个资源链接平台,似乎有无尽的时机实现商业化。
除了传统的YC式孵化器、FA、猎头营业,多家社群还都做过私董会、游学、企业家俱乐部一类的商业探索,甚至连社群民众号都具备了变现能力,好比粉丝超10万的南极圈公号,曾经接到过富途、分期乐以及一些证券公司的相助投放。
但回过头来看,这些商业探索大多算不上乐成。「从社群切入是一条不归路」,潘国华最终痛苦地发现,这种商业模式难以确立,由于社群的属性决议了群内信息的透明化,越往后面,社群组织者的链接价值越小。其次,熟人生意不是一个康健的商业模式,付费一方是生疏人的生意才气恒久。
大厂社群们陆续回调到公益价值的轨道上。但这些社群对于当下年轻的大厂搬砖人尚有足够的吸引力吗?
谜底生怕纷歧定了。
04、去中央化的新「同盟」
现在的阿里已经拥有22万员工,腾讯有10万 ,百度也有4万 ,公司对人的通知、人与人的联系本就不太可能像互联网创业期那么细腻、慎密。
从南极圈的人自称「老鹅」,重新去职的阿里P8对前橙会仅停留在听闻层面来看,隔膜正在发酵。
刘希军记得,2004年前后,一二十号人挤在北京建威大厦一间还没有客厅大的办公室,电脑太多、大厦经常断电,满屋子人停下来谈天,无所忌惮,也没有太多层级观点。
*代互联网从业者人少、流动也少,相互共事的时间也更长。这种亲近性和信托感也成为大厂去职社群的粘合剂。
但对于窝在1.4m*0.8m的工位里、自嘲大厂螺丝钉的新一代互联网员工来说,这种松懈更像奢侈品。
当前互联网生长已经进入平稳期,大厂的末尾镌汰制使得人心惶遽,提升空间也变得狭窄。人的内卷、企业的外卷,正在重塑职场。
「前几年行业狂飙突进,许多人年数轻轻就提升上去了,但那时是有许多场景来磨炼能力,现在行业稳固了以后,分工越来越细,但你真有那么多产物可以来证实你的能力吗?」一名在阿里事情四年的前员工云云反问。
某短视频平台的员工告诉我们,他曾经有个同事由于内容审阅速率太快,被途经的另一同事举报作弊而遭审查 。
一位字节前员工在「微头条」事情时得知,一名数据处置的职员由于对质检的磨练效果有异议,多次争执后便在办公室殴打了质检职员,由于质检部门的评判效果有可能让相关数据处置职员直接被优化掉。
前述字节前中层则吐槽,随同公司这两年的疯狂招人,企业文化被稀释,一些阿里、百度前员工进入字节后,卷起了PPT汇报文化和土地意识。
一些互联网公司的现执行动,也在加深员工只是格子间「工蚁」的认知,好比只想以款项换时间。一到35岁,昔日的人力资源便成了HR眼中的「熵增」。
很难想象,突然被裁员或者带着怨怼脱离公司的前员工,还愿意与前司保持友好联系。
尚有一个新的情形。这两年大厂相互营业竞争更为猛烈,相互进入对方领域「搞事情」的情形越来越多。作为外卷的一个衍生品,大厂对员工「竞业协议」的限制局限一直扩大、条件越来越苛刻、甚至写进了校招生统一劳动条约。
有大厂前员工称,前司HR为追踪去职员工是否入职了竞业协议局限的企业,会发「钓鱼」快递直接到现任企业前台。一旦前员工本人签收,紧随而来的即是起诉书。
前员工跟前司的关系愈发玄妙,由此泛起了一种新的趋势,依托熟人关系在小圈子局限内抱团,而不是前司的大同盟。
好比在一个气氛还不错的小团队,成员会相互扶携。一小我私人有了更好的去向,可能会为其他成员铺路,直接带人履新。深入的谈天互动、对配合过往履历的眷念、信息链接也只会发生在一个个类似的去职小群里。
上述阿里前员工的*次转岗就是为了追随一个小组长,那位颇具向导力的小组长厥后跳槽去了字节,也带走了几小我私人,组建新的团队。
这或许是新的「同盟」的劈头。
(Koren对本文亦有孝顺)
————正大国际期货金融有限公司